快速通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培训» 【二十大轮训学习体会-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专题】(15)赵延安:培训学习心得

【二十大轮训学习体会-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专题】(15)赵延安:培训学习心得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延安 发布日期:2023-05-05 浏览次数:

我作为学员参加了4月22-27日在浙江大学举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专题培训班”。培训期间,倾听了浙大副校长严建华及浙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发展规划处、人才工作办、科技研究院等负责人的报告,参观走访了浙大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利用晚上时间大家开展了两次交流研讨,收获颇丰。结合培训、考察及研讨,自己深深体会到浙大作为位列中国大学最前的知名学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及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一是浙大特别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创建了独特的、有品位的浙大文化;二是浙江大学人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为创新发展迎来诸多先机;三是在学科建设方面聚散有度,造就了众多的学科高峰;四是其在浙江的独特地位以及地方的鼎力支持,为学校建设汇集了巨大的办学资源;五是学校充分利用科技和智力资源提供社会服务,实现了科技与社会的交融。虽然浙大的快速发展有其历史、地理、经济等独特因素,其模式不可复制,但此次培训使我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启发了灵感,为在谋划学院发展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基于此,我认识到,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学院应在内涵式发展与高质量建设中,着力从“品、谐、颖、锐、器”五个字上下功夫。

一品:学院内涵式发展,其内涵集中体现在品位。一方面表现为守正、精致、奋进的学院文化。另一方面表现为较高的政治站位。我们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全球化的视野来谋划学院发展。在学院建设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充分发挥党委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凝练学院文化,培育形成凝心聚力、积极奋进的政治生态和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通过正向激励+负面清单,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实现教师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同步提升。

二谐:学院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有效的管理能够促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事业协调有序;学院、系部、团队等单元协同发展;老中青各类主体和谐共进;教职工学生等成员互促相长,统筹学院事业整体发展。结合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目标,实施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文化兴院工程;持续改革创新,实施思政课质量提升工程;夯实关键支撑,推进人才引领工程;彰显本色特色,推进学科建设振兴工程。力争通过四个工程的实施,达成党建、教学、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格局,实现学院内部协调发展,并与学校“双一流”建设同频共振。

三颖:近年来,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量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照国内省级重点马院已经赶齐甚至有所超越。下一步应在质上实现突破。实现质的突破,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在学科尖端领域进行深入探索。今年,学院获批了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青年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实现了国家级课程与教学奖的重大突破。学院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乃至重大项目、领军人才、标志性重大成果、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等方面脱颖而出。

四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时代化的科学理论。学院要及时跟进党的创新理论,敏锐捕捉学科前沿信息,开创性地开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的宣讲、阐释与研究,并在这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指导下开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有力促进思政课教学。特别是结合涉农高校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为着力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开展习近平梁家河知青岁月及来陕视察讲话等“三农”新思想源头研究;同时,发挥已有的学术成果优势,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海外传播的研究。

五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统领,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包容性强、气势宏大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学科研究。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开展社会重大现实及热点问题研究,特别是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开展研究,把西农马院建成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研究高地。二是形成思政课堂教学为引擎,思政课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沙龙、思政论坛为四驱的大思政课格局;三是统筹和挖掘“大国三农”、西农红色故事、试验示范基地等资源,开展“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教育。

学院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准问题,分析原因,以创新的措施推进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农林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