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家

山仑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08  浏览次数:

“1973年春,我和20多位科技人员乘坐水保所仅有的一辆解放牌大卡车,400公里的路程用了两天时间,到了目的地,成了‘土人’的我们抓紧收拾好闲置的七孔窑洞,就开始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探索。”回忆当年去陕北安塞县沿河湾公社茶坊村蹲点的场景,山仑至今仍旧难忘。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是水保所在黄土高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野外基点,正是在这里,荒山秃岭的大西北被山仑揉进了眼睛,刻在了心上,让他逐渐认识到“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深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他用所学知识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贫困和落后面貌的愿望越发强烈。

“我在山东农学院时就喜欢植物生理特别是抗性生理课程,留学苏联攻读植物水分与抗旱生理专业,不仅专业上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独立思考。”而真正让山仑步入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研究领域的“关键期”,则是1965年看似偶然的一次“蹲点锻炼”。

在山西孟门公社五里后大队蹲点时,恰逢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山仑运用植物水分与抗旱生理专业特长,和同事一起带领村民和旱灾进行了顽强搏斗,不仅达到了大旱之年的粮食自给,同时还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基本农田,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也让迷惘中的山仑有了将作物生理与旱地农业结合研究的最初思考。

植物生理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基础学科,难以直接解决生产问题,就是在这种“不能解决问题”又“很想解决问题”的矛盾中,在山巅旷野的天然实验室,在无数个春夏秋冬的亲身实践中,山仑选择了一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道路。

20世纪80年代,山仑提出了作物逆境成苗的理论与技术,探索了节水与增产同时实现的可行性等,这些都是植物生理与旱地农业交叉的成果,也正是在勇于尝试的过程中,山仑开辟出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的新领域。

旱地农业生理生态领域刚一提出,就得到一些研究者的响应,但不同的声音也有很多。有人说新理论是“独树一帜”,有的人不客气地说是“四不像”,尤其说不像现代植物生理。

山仑一方面认真听取外界不同的声音,并理解为“百家争鸣”,一方面以“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根本,时时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他坚定地选择服务国家,做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中间人”。

在“中间人”思想的引领下,山仑带领课题组在宁夏固原、陕西杨陵等地开展了系统的实验室和田间试验,揭示了干旱逆境成苗生理机制,确定了作物成苗过程的水分敏感期以及针对敏感期的抗旱药剂研制,为解决春播抗旱保苗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可行途径。

理清干旱逆境成苗生理机制后,山仑又萌发出是否可以通过化学制剂增强种子在干旱逆境下的生命力的想法。1984年,他和课题组成员用14种化学药剂分别对禾类作物种子进行处理试验,在田间反复验证后,最终,一种能将生理活性和抗旱性相结合的抗旱剂——“钙与赤霉素合剂”诞生了,1988年在宁夏开始应用,1991年正式作为抗旱节水技术推出,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老师从事的旱地农业和植物水分抗旱生理研究,就是把国家需求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生产实践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再用来指导实践。”山仑学生、水保所研究员邓西平介绍说:“每年墒情、降雨量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国家对旱地农业科技攻关及推广化肥、地膜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起到哪些指导作用,山老师都时时关注。”

“农是国家的根本,对山老师来说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精神,20世纪70年代我们在固原时,他就提出尽最大努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共事多年的同事穆兴民研究员对山仑学术上始终如一、在同一个方向上不断坚持的科学精神发自内心地钦佩。曾有人评价,山仑是旱地农业的开拓者,但他却说:“和我们一起工作的还有许多人,如果非要说我是开拓者,那我只能算是其中之一。”山仑总是十分谦卑。

山仑始终将国家需求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他关注和坚守的旱地与节水农业及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始终与国家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涉及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围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在寻求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新的结合点的同时,山仑开始向节水农业研究方向转移,因为“节水与抗旱本就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围绕这一新的研究方向,1991年,他在《节水农业及其生理生态基础》中提出与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并列的生物节水理念,这也是我国最早从生理生态学角度倡导发展节水农业的论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山仑作为“中间人”的科研思想,就是从旱地农业生产实践的问题中寻找理论的突破口,提出新想法,得出新论点,再进一步进行应用开发,创造出新的技术,从而解决生产问题,提升社会效益。

在多年实践的历练中,山仑始终坚守从基础到应用,又从应用回到基础,并最终将二者结合起来的道路,但他始终不变的是心怀国家,对旱地农业一往情深,正如他所言:“看准了就要坚持,从事了就要热爱。这是科研工作者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基本体现。”

2022年7月31日,学校与杨凌示范区举办山仑院士从研70周年座谈会。李兴旺书记在讲话中希望广大师生从山仑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科学建树、育人成就和高尚品德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担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不断迈上新征程。

山仑,1933年生,山东龙口人,中共党员,旱地农业与作物抗旱生理学家。1954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及发展旱农生产的若干新论点。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的生理生态领域,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有力根据。提出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适应及调节这一新概念,并研制出国内外首创、使作物生理活性和抗旱性得到一定程度结合的新型抗旱剂,被认为是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