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家

王广森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08  浏览次数:

1983年,西北农学院农经系系主任王广森赴美担任斯坦福大学食物研究所(即农业经济系)鲁斯访问教授,当时很多同事不理解,劝他说:“你都60开外了,留的哪门子学?”这位1949年回国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说:“国务院批准我们招收博士生,我需要出去了解国外这30年经济学、管理学发展状况,才能知道学生学什么,我要教什么。”

于是,63岁的王广森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学者担任美国大学教授的第一例。在美期间,除参与讲课及讨论,他还应邀到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衣阿华州立大学开展学术交流。

回国后,王广森与老系主任万建中教授一起大胆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制定农经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致力于农经学科的新发展。

王广森先后为农经系引进西方经济学著作和教材,邀请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基森大学等国外专家讲述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并请数学教研室顾天顺教授为农经系中青年教师开小灶,补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系统工程”,为专业课现代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王广森以其敏锐的眼光,邀请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高珩博士连续两次来西农讲课,讲授可程序电子计算器在农业中的应用,为师生们了解和认识西方信息技术,特别是如何利用现代计算工具起到了启蒙和先导作用,也让农经系科学研究手段、方法与国外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受农业部委托,王广森在西农举办了5次电子计算机应用讲习班,利用全国农经系系主任会议在杨陵召开之际,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计算机室亲自向与会者做了演示。5次办班对中国农经界采用现代计算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以高珩博士捐赠的第一台苹果计算机为基础,农经系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室,配备了进口IBM和国产长城电子计算机,并在全国农经专业中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使学生及时掌握现代化分析、运算手段,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工作。

作为《统计学原理》统编教材主编,20世纪80年代王广森重新修订教材时,率先介绍西方概率统计方法,要求年轻教师和学生学会用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在西农率先开设“数理统计”选修课。在美国从事跨国信息研究的1982届毕业生高晓明感慨地表示,自己的事业凭的就是在西农王老师统计课上打下的基础。

1985年,王广森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处处起表率作用。妻子戴维珍不幸逝世后,65岁的他主动承担起妻子遗留下的农经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经常是白天忙完工作,夜深人静才挤出时间准备第二天的课程。

在王广森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农经系中青年教师学习热情高涨,学数学、学电子计算机、学经济理论蔚然成风,学科建设走在全国院校前列。1987年,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农经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中,西农名列全国第一。1989年,农经系博士点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全国农经学科两个重点学科之一。“当年师生热情洋溢、团结奋斗的种种情景,仍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留在我的心里。”时隔20年,王广森仍念念不忘。

王广森凭借自己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高站位谋划和宽广视野,1983年被国务院聘为全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第二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作为国内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王广森知识渊博、观察敏锐,在国际学术界也有较大影响,但他从不以权威自居,先后指导6名硕士生和9名博士生,要求研究生独立思考,求实创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视角要宽,立足点要高,消化能力要强。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定能在知识的大海边捡到一两个鲜艳亮丽的贝壳”。王广森的博士、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局长冯海发对此深有体会,他的众多第一次均发轫于导师:“在西农第一次接触了苹果计算机,第一次知道了虚拟变量,第一次探究了总要素生产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汇成了自己的知识海洋,铸就了自己的学术塔基。”

从1950年9月应聘来到西北农学院,到1987年服从组织安排调任离开,王广森在大西北辛勤耕耘近半个世纪,著书立说,言传身教,培养人才,为农业经济管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竭尽心力,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后一直兼任农经系教授,直到1996年夏最后一名博士生毕业。同年,在给农经系新一届年轻领导的贺信中,希望“他们有信心、有决心、能齐心,敬业、乐群、开拓、进取,将农经重点学科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王广森(1920—2008),河南长垣人,中共党员,农业经济学家、统计学家。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经济学系,1949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研究提出粮食耕地亩产概念及其直接和间接的计算方法。20世纪80年代率先系统介绍西方概率统计方法,在提倡农业经济学科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并采用现代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