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推广» 科研新进展

【科研新进展】葡萄酒学院袁春龙教授团队在原花青素功能活性和消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陈晓艺 发布日期:2024-04-26 浏览次数:

近期,我院袁春龙教授团队在原花青素功能活性和消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Evaluation of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prebiotic properties of proanthocyanidin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polymerization through simulated digestion andin vitrofermentation by human fecal microbiota”为题在《Food Chemistry》上发表。我院博士研究生陈晓艺为第一作者,袁春龙教授和李俊俊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花青素的聚合度与其功能活性密切相关。然而,不同聚合度原花青素的消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的差异尚不清楚。因此,团队在前期成功分离得到不同聚合度原花青素的基础上,在模拟消化(口腔、胃、小肠)和体外人类粪便菌群发酵过程中研究不同聚合度原花青素的组成演变,以及抗氧化活性、α-淀粉酶抑制率和益生元活性的差异。

结果表明,消化前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与聚合度呈反比,ɑ-淀粉酶抑制率与聚合度呈正比,消化后,其抗氧化活性和ɑ-淀粉酶抑制率均降低,并在消化过程中受到剂量依赖性的特点发生变化。在胃消化阶段,原花青素受到蛋白酶沉淀和消化降解的双重作用。原花青素的聚合度和总回收指数(RI)迅速降低,在小肠消化后高聚原花青素略有回升。黄烷-3-醇单体方面,仅有表儿茶素的RI在胃消化阶段升高(RI > 120%)。菌群分析表明,不同聚合原花青素均降低了肠道菌群的群落多样性,并显著影响了肠道菌群的差异性。原花青素对肠道菌群组成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供试的全部原花青素对有益菌,如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低聚原花青素对有益菌罗氏菌属(Roseburia)和颤螺菌属(Oscillospira)有促进作用。高聚原花青素对有害菌Dorea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低聚原花青素在发挥有益作用的同时,增加了有害菌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和脱硫弧菌属的丰度。该研究为原花青素的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为肠道菌群靶向性食品研发提供数据支撑,为葡萄酒生产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奠定基础。

该研究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2021BEF02016)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4.13901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