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新闻-走进农林科大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天底下最“不愿听大道理”的人是谁?农民。如果你认为这句话是对农民的贬低,那就恰恰错了。农民之所以“不愿听大道理”,是坚持要“讲道理”的人能够把“道理”变成具体的事实。只要他看得见、摸得着,他就心服口服了。农民所希望的“道理”,对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们来说,就是科技推广。

  先讲个苹果专家赵政阳与农民“理论”苹果栽培技术的故事。

  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白水县政府联合启动了苹果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果农赵耿生多年苦心经营的6亩苹果园被确定为改造田。尽管这6亩果园产量低、果子小、收入少,但老赵还是视树为宝,毕竟这可是家中收入的主要来源啊!苹果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首席专家赵政阳看了老赵的果园后直截了当地提出:你家的果树要砍掉一半。这怎么行?老赵急了,老伴更是死活不同意,村里人也议论纷纷:“纯粹是胡整哩!”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劝说下,老赵一百个不放心地硬着头皮接受了赵政阳的一系列技术指导。一年后,果园面貌迅速改观。2008年的亩产由原来的600斤达到2 300公斤,果子由原来的一斤几角钱卖到2元多,亩均收入近万元。“我是真的服了!我们村人也服了!”老赵乐得合不拢嘴。

  赵教授到农村让农民砍果树,所说的道理是科学,所做的事就是科学技术推广。  

  直接面向农村、农民、农业进行科技推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以来长期坚持的的优良传统。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建校之初,学校就十分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要求从学校出去的毕业生要有能够直接指导农业技术操作的技能。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在初创时期就倡导教学、科研和推广并行发展,以试验场站的建设作为三者共同推进和相互结合的载体,形成了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未建系组,先办场站,未开课程,先抓科研”的办学思路,也奠定了产学研结合的初步框架。在校园建设当中,学校建设的筹办者也是先联系建设农场、林场,再安排校园校舍规划。

  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农学院继续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传统与直接面向“三农”的农业推广特色,农业推广处与农事试验农场合并,科研、推广与技术咨询工作归农场统一管理,后来在科研处设立科技推广科。

  1983年,西北农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对内为学院农业经济系科研、教育、实习基地,对外承担学校周边县区的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试验示范、培训和经济咨询等服务工作。

  1999年学校合并组建后,学校设立了科技推广处,依托杨凌示范区这一大平台,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到2008年,科技成果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经过3年多的实践,已初步构建了以示范站(基地)为中心,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农林科大人将其形象地称为“一体两翼”。

  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跟着学的典型样板,让他们零距离地接触大学农业专家,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威力,学校依据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在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白水苹果、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山阳核桃板栗、安康水产、清涧红枣、阎良蔬菜等一批农业试验示范站和科技示范基地,组织了一支由300多名大学科技专家和10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参与的推广队伍,按产业链分布,为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提供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农业科技服务,形成一条“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站)+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推广新通道,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显著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农业技术推广真正惠泽千万家。

  自从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产业化科技入户与示范工程启动,至2008年,科技人员深入白水县的14个乡镇,推广关键技术18项,建成各种高标准示范园10280亩,培训果农20多万人次。连续3年,白水县的苹果总产值和果农人均纯收入连创历史新高。目前,苹果产量从2005年的6万吨上升到55万吨,总产值从2005年的8亿元增加到26亿元。

  在陕西眉县猕猴桃专业村,年近半百的村民桂春虎,跟着农林科大的龙老师学到了一手标准的种苗、移苗、嫁接,修剪技术,削出的芽苗,两刀即成,切割面既光又平。桂春虎的这一套技术被村民们称为“根正苗红”。桂春虎靠着学到的技术致了富。1991年以前,他最高的年收入是500元。现在,他已投资7万元自建了一座猕猴桃贮藏冷库,还花8万元给全家5口人办了保险。桂春虎经常被人请去进行技术服务,一天300元服务报酬还是亲戚朋友介绍才去。像桂春虎这样有技术的农民在当地成了“红人”。

  科技入户带动了整个眉县的猕猴桃生产大踏步发展。自2006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新品种和多项优质丰产关键技术普及推广,猕猴桃果农收益显著增加。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21.7万亩,总产量2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学校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在眉县建立的8个科技示范点的示范户都获得了极高的经济回报,400个示范户户均猕猴桃直接收入达到3万元。

  为进一步缩短学校与农民的联系距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陕西电信服务公司合作开设的农林科技“168”专家咨询热线和“96889”农家乐信息台。农民每月只需花两元钱月租,就可以随时向专家咨询自己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接受各种农业实用技术与市场信息咨询服务。过去“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如今有了专家咨询热线和农家乐信息台,农民不出门也可知致富经。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农业高校科技联盟网等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站,以及苹果、猕猴桃、小杂粮、蚕桑、红枣等一批专业网站,构建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快速通道;学校还借助多家媒体平台,创办了农业科技专栏;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公司合作建立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促进了农业科技信息的迅速传播。#p#分页标题#e#

  2006年8月,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研组经过调研认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的推广模式的核心是到农村第一线建立科技示范站(基地),将试验站和示范基地作为农业推广的载体,这是农业科技的规律所在。通过这个载体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把先进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了大学科技成果与农村经济建设对接,加快了成果转化。

  2006年9月,新华社在第3051期《国内动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农技推广模式”一文中称赞这一推广模式“将教学科研基地从实验室搬到产区田间,实现专家进田、技术入户、成果出效益、农民得实惠,探索出教学、科研和科技推广‘三赢’之路。”

  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也受到了国内各农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目前,这一经验已被国内多家农林高校和科研院所借鉴和示范应用;2009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