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新闻-走进农林科大

这里是后稷教稼故地

  厥初生民,时维姜建成投产。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诗经·大雅·生民》

  从西宝高速公路杨凌站出口进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你首先会看到一尊高大的石雕像。这是一位古代先民的形象,他体格强健,发髻高拢,长髯飘拂,右手持一把石镰,左手抱一捆刚刚收获的庄稼,神态慈祥,昂首远眺,深邃的目光仿佛要穿透宇宙时空。这尊石雕像,纪念的是史载中周族的始祖,中国的第一个农官——后稷。

  据《史记·周本纪》,后稷名弃,为有邰氏女姜原所生。据说有一天,姜原出游野外,由于践踏了一巨人足迹而感身孕。没想到到了产期,却生下个怪胎,这就是后稷。姜原为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深感不安,认为是不祥的征兆。“弃子隘巷,马牛避而不踩,欲徙置丛林之中,适逢山森人众,又迁弃沟渠冻冰之上,飞鸟咸集,遮之以翼。”姜原终于觉得,这孩子必有神灵护佑,遂改初衷,把孩子抱回抚养,并为他取名弃。

  弃在儿时表现就很出众,喜爱农事,学着大人样子种植禾豆瓜麻。成人以后,他更是善于察看地理,率众垦田,教民树艺,栽培出来的百谷茁壮茂盛,穗大粒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闻听弃的事迹,十分重视,将弃和禹、皋陶、契、伯夷、夔、龙、垂、益、彭祖等人举为贤能。帝舜时又委弃以重任,让弃总管部落联盟的农事生产,负责“教民稼穑”,封地有邰,赐姬姓,号曰“后稷”。有邰就是现在的杨凌,古称邰国,即《诗经·生民》所说的“有邰家室”,世受敬祀。这样,杨凌也就成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后稷教民稼穑,是中国农业第一次见诸史载的农业教育与推广活动,对我国原始农业有创造性发展,对中国古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据说,后稷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原始农作物的选育,他总结和掌握了论作、间作、施肥等栽培方法,还发明了酗酒技术,制定了以亩计量土地面积,他还曾协助大禹治理水患、赈济灾民、组织移民。我国的原始农业也不因此以后稷为标志进入文明时代。史书记记载,后稷向天下黎民广传农艺,不辞辛劳,兢兢业业,足迹普遍及现在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四川的很多地方,后因过度劳累而客死四川成都的黑山。

  后稷是周族部落的始祖,是周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和开创者。在后稷之后,周人以农立国,历经十三世发展而势力不断壮大,终于东进灭商,建立西周。由于后稷教民稼穑有功,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影响深远,从先周开始,人们就把后稷作为“稷神”进行祭祀,三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后世帝王又定为与社并祭,合长“社稷”,成为国家祭祀的重要部分。|

  1933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采择校相,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等人经多次查勘和反复权衡,最终决定在杨凌奠基建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在后稷教稼故地,兴科教,裕民生。1994年以来,历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设立了“后稷奖”,授予评选出的优秀参展项目,成为标志当代农业科技进步的文化符号。200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式启动“后稷学者”支持计划,面向国内外延揽高水平优秀人才,旨在弘扬后稷教稼遗风,激励学者们献身于当代农业科教事业。

  今天,我们伫立周塬之巅,还能够从历史断层鉴出古代先民创造的不朽辉煌;我们临渭听风,耳畔仍依稀回荡着破土垦荒的铿锵之鸣和风摇嘉禾的扑簌之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长在这片文化厚土之中,守护着华夏文明之根,怎么能不摧发出无比旺盛的活力和希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秉承鼎助社稷之志,一定能够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再造新的辉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