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新闻-建设“双一流”

【建设双一流】(63)农学院集中力量创新打造研究生课程“金课”

近年来,农学院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工作,以育人为导向,全方位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组建优秀教学团队、打造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出版研究生优质教材、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等路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深入研究,不断创新,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

邀请高层次人才投入研究生教育教学,打造高水平名师教学团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的关键。学院鼓励支持跨国内外、跨校内外、跨院统筹共建课程资源,建立开放型课程申请机制,建立和完善课程建设奖励政策,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打造形成了多个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名师团队。

单卫星教授为课程组长的《作物科学研究进展》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刘录祥研究员、李立会研究员、景蕊莲研究员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系统讲授作物学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杨琴教授为课程组长的《数量遗传学》邀请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余建明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王建康研究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陈泽辉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专家组建课程团队;张睿研究员为课程组长的《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何中虎研究员、全国农技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研究员、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晓研究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信息宣传处处长万克江研究员等国内相关行企业专家讲授农艺与种业领域产业发展趋势。

优化课程模块,打造高层次优质课程内容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类培养,精准建课。学术学位研究生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专业理论及技能提升,着力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科学设计课程;完善跨院校、跨学科的选课制度;增加研究方法类、学术实践类、研讨类等课程;增加开设短而精的课程和模块化课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鼓励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增加课程选择和修习方式的灵活性。

针对“丝绸之路农业国际合作专项”的学生开设《俄语》和《丝路沿线国家生产与贸易》课程,针对“智慧农业英才专项计划”开设《作物表型组学》《农业信息智能处理实训》和《无人机技术及应用》等课程。

为保障课程质量,学院探索完善课程组建设,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等形式构架课程框架、确定课程主要内容,明确分工、发挥每一位主讲教师的专业优势,促进科研成果向实践教学内容转化,提高课程创新性和挑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推动高质量实施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加强优秀课程资源建设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学院对照改革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各项建设举措,组建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制定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教学研讨与质量督导,切实提高建设成效与课程质量。

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优秀课程资源建设。以专项资助的形式加强优秀课程资源建设,研究生院设立校级教改项目,学院设置院级教改项目。通过立项答辩设立精品培育课程,对于入选精品培育课程,组织专家组听课,帮助老师提高课堂上课质量,优化完善课堂教学效果。已建设全英文课程10门,立项建设“陕西省课程思政建设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0项。包括“课程思政标杆课程”7项、“教改研究”7项、“精品示范课程”5项、“专业学位课程案例库”4项,“教材建设”2项、“MOOCs课程建设”2项。

统筹校内外教学资源,创新产教融合实践课程

积极推进实验实践课程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增设一批高质量的实验实践课程如《显微观察类仪器原理与应用》《生理生化分析类仪器原理与应用》《田间试验方法与技能Ⅰ/Ⅱ》等。

课程教学拓展到行业企业一线和田间地头,将研究生课程教学延伸到企业第一线,采用集中授课、讨论交流、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研究生充分了解行业产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提升了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开拓了视野。刘杨教授负责的《作物栽培耕作理论与实践》、韩德俊教授负责的《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等课程均实现了课堂下沉到实景中,促进了课堂育人的渠道与功能。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目标化、措施化。下一步,学院将着力实施研究生优质课程(案例库)培育计划,更好用好课程建设成果,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深入抓示范、树标杆,及时展示和分享建设成果,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用,打造一系列“金课”,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