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焦点

【西农奋斗者】(28)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一)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我校水利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国之本在农,农之本在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兴水利、除水患,事关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是兴国安邦的大事。80多年来,我校水利教育工作者始终秉承“水利为农业服务”的理念,致力于高级水利人才的培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利事业、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开创、奠基西农水利事业


李仪祉 沙玉清

  李仪祉、沙玉清教授,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也是我校水利教育事业的开创、奠基者。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华大地水旱灾害频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广大西北地区,由于1928年到1930年连年大旱,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关中地区饿殍载道、民不聊生、农事日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在曾经创造过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和水利辉煌的关中大地上,诞生并养育了一位划时代的水利大家,他就是我国近现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著名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李仪祉。

  李仪祉,1882生,陕西蒲城人。自幼受父辈民主革命思想熏陶,学习接受近代科学知识。青年时期两次赴德留学,目睹欧洲各国水利事业发达景象,比较我国水利事业的颓废,百感交集之余,立下了专攻水利科学技术,振兴祖国水利事业的鸿鹄之志。

  李仪祉认为,要振兴祖国的水利事业,必须首先培养水利技术人员。于是1915年学成回国后,李仪祉接受民国水利局总裁张謇聘请,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出任教授、教务长。1922年,李仪祉离宁回陕,受聘出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开始了兴修水利工程、献身家乡建设的生涯。1927年至1930年短暂离陕后又再次回陕,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全国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并于1930年开工建设泾惠渠,1932年6月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工程竣工后,李仪祉辞去建设厅厅长,出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实施兴建“关中八惠”的宏伟计划。

  期间,为适应陕西关中水利建设事业发展需求,李仪祉借用省立西安高中部分校舍,创办了陕西水利专科学校,于1933年春开始招收预科生,李仪祉在百忙之中还亲自给学生授课。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同年6月,陕西水利专科学校归并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设为农专水利组,李仪祉兼任水利组主任,并开始筹建水工实验室。自此,水利组在李仪祉主持下,开始了西农80年高等水利教育事业的光辉历程。 李仪祉在农专水利组的规划中就“缘起”写道:“吾华以农立国,而水利实为利农要图,故农功水利,自古并重。况西北地势高亢,旱灾时见,不有水利,农于何赖?……本校特设水利组,培育专才,良有以也。”

  正是基于对水利与农业关系的正确认识,李仪祉开创的西北农专水利组从一开始就把水利与农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农业水利学科专业。尽管后来西农水利专业名称因时代变迁而数易其名,内容有所增加,内涵有所发展,但学程主旨、培养目标和方法依然遵从着李仪祉开创农专水利组时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农专水利组成立后,李仪祉亲自起草《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规划》,提出明确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本组以造就农业上应用之高级水利人材为主旨。课程先授以基本科学及农林需要学识,次及工程原理,渐注重水利专门问题。教授方法平时注重校课,多作习题,假期中必从事工程练习,或分散农村中服务,以获得实地之经验。”

  不难看出,西农的高等水利教育从开创之初就遵从水利专为农业服务的理念和原则,培养应用型高级水利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宽口径、厚基础,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工程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学习解决水利专门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多学多练,特别是要求多从事工程实际练习,多到农村去联系实际,为“三农”服务,在实践中接受良好的锻炼。

  除了亲自制定规划,明确办学方向、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筹措经费、构建办学的必要条件外,李仪祉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延揽人才,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聚集了一批在中国水利届颇具影响的专家和教授,为西农高等水利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队伍基础,沙玉清就是其中一位。

  沙玉清,字叔明,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今江阴市)。1925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科大学学习,期间李仪祉曾在此执教,为沙玉清以后从事农田水利事业打开了大门。1936年,在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留学的沙玉清收到老师李仪祉来信,“明年归国,务肯至该校任教授职。”沙玉清遵照老师嘱托,1937年回国后接任了农专水利组主任的工作。

  沙玉清到校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抓教师队伍。在接任水利组主任到1939年国立西北农学院成立,水利组更名为农业水利系两年的时间里,水利组教师人数迅速增加,阵容空前,有教授7人、讲师2人、助教7人。至1940年初,还增加了孟昭礼、方在培、邢丕绪等几位教授,西农水利系可谓名师云集、人才济济,为其后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主持西农水利系期间,除了抓好延揽名师这一头等大事,沙玉清还着力于创新性地完善教学技术,确保教学质量。他主张水利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予增加,除基础课及农田水利专业课程外,其他有关土木工程以及农作物栽培、土壤学,以至机电工程等知识,均应使学生有所了解,实现学生既有专业所长,又有广泛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得益彰,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更易解决就业问题。

  1938年3月8日,李仪祉因劳累过度与世长辞。此后每逢师生举行纪念会、出版纪念刊悼念李仪祉,沙玉清都会论述阐发李仪祉关于“水利事业的最高意义,在于谋全民族的幸福”这一崇高主题,训导学生以李仪祉先生为榜样,“热爱人民、努力工作、勇敢奋斗”。

  为完成李仪祉先生遗愿,1940年3月8日,沙玉清在李仪祉逝世两周年纪念刊中明确提出《仪祉水土经济研究所初步计划概要》,主张利用渭惠渠作为水源,开展浑水灌溉与泥沙研究,为武功水工试验室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他的倡议也得到学校与中央水工试验所的大力支持。1940年11月,原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的前身、西农与中央水工试验所合办的武功水工试验所正式成立,沙玉清兼任试验室主任。

  从1931年发表《水功研究所设立之必要》,1938年发表《西北水土经济研究的重要》并倡议设立《仪祉水土经济研究所》,到武功水工试验室正式成立,沙玉清的远见卓识、亲力亲为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结果。水工试验室的建立,不仅保证了西农水利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还为培养高层次水利人才创造了条件。

  1941年秋,在沙玉清的努力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水利学科最早的研究生部——国立西北农学院农科研究所农田水利学部(农田水利研究部)正式成立,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培养出李翰如、余恒睦、张灏、贾毓敏、李述斋、孙庚昌、熊运章等水利学界知名学者和专家,为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奠基和先导作用。

  谋划水利系全局工作之外,沙玉清自身对水利学科也贡献卓著,《农田水利学》《灌溉工学》《水工设计》《泥沙运动学引论》4本理论专著就是代表。其中《泥沙运动学引论》是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公式实用、见解独到的泥沙专著,凝结了沙玉清30多年的心血,是对自己一生研究泥沙问题的总结,是对我国泥沙研究的一大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66年10月30日,为中国水利教育事业和泥沙研究奉献了毕生精力的沙玉清病逝。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