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焦点

【砥砺奋进20年】(9)坚定文化自信 汇聚改革发展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合并组建20年来,学校大学文化建设始终秉承“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职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20年)》《学校“十三五”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双一流”大学文化建设任务》,不断拓展大学文化的内涵外延,丰富大学文化的表达,切实增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能力和水平,在提升文化自信中切实为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找准精神内核, 汲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最鲜明、最本质的标识,是大学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合并组建20年来,学校按照构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文化的要求,围绕大学精神这个核心,逐步推动形成由“杨凌精神、代代相传”到“西农精神”的强大思想共识,为学校改革发展构建了同心圆。

  2006年全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学校学习工作31年的李振声院士回母校,提出“杨凌精神、代代相传”,学校凝练提出“扎根黄土、心系民生、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表述语。为切实推动大学精神落地生根,2010年,学校第一次将“精神文化”写入大学文化发展规划。通过召开集研讨会,选树“三秦楷模”王辉,邀请中省媒体5次聚焦农业科学家群体,编印《西农抗战记忆》《西农解放记忆》《康迪与西农》《雕虫沧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创新魂》等系列文化丛书,开辟知名校友、校史长廊专栏,树勒名人雕塑,“诚朴勇毅”校训和“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石碑,在道路命名中融入“诚朴勇毅”校训和“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教育理念等,不断聚焦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2017年,校党委书记李兴旺书记在庆祝康振生 、邵明安荣膺两院院士座谈会上提出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表述语,通过召开宣传思想和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举办纪念赵洪璋院士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开展以“聚焦双一流建设 实现内涵特色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系统梳理176名名师大家资料,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座谈会和“助推‘双一流’建设”青年科技工作者报告会,深入各院系开展“西农精神”巡讲等,不断丰富“西农精神”的文化表达,切实让“西农精神”入脑入心入行,成为师生的情感归宿和思想自觉。

创新文化表达 不断提升大学文化的整体识别度

  知名度和信誉度是高校的品牌。学校作为一所合并组建后的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推进“源”“流”相统一,相得益彰,凸显特色,不断提升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4年9月,在建校70周年暨合校5周年时,学校广泛征求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意见建议,正式发布了象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徽、校歌和校训。为加强学校校徽、校歌、校训等识别形象的推广普及,制作了视觉形象标识系统,出台《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开展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网络推广,对校徽、校名、校名的中英文组合、标准色及应用规则进行了规范。将学校标识系统融入校园建设全过程,推进建筑物指示牌、校园指示牌、道路指示牌、停车场指示牌等校园指示系统建设,设计制作安装楼体字,加强楼宇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史校情进校园、进教学楼、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的“五进”活动,安装设计了楼宇导示牌和门牌,悬挂了工作牌和工作规则,学校对外识别度明显提升。

  依托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举办“感知中国—乡村振兴”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暑期夏令营、国际文化节、国际文化周、高级智库研修班等,讲好学校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故事。发起成立汉语教学中心,推动形成科技文化交流合作常态化机制。

  依托博览园开展“同根同源”文化交流和“华夏农耕文化渊源体验营”活动,以“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为平台,开展“中国农耕文化起源考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等,传播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年均受益人数30余万人次,博览园进入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陕西省唯一进入国家博物馆体系的高校博物馆,入选陕西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实施3D三维虚拟校园工程,校园绿化对建成的西湖、小秦岭、枫树广场、经济树木园、四季广场、坡地公园等一大批生态校园景观赋予文化寓意,面积由2000年19.7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10.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5%,不断突出生态校园建设的文化表达,生态园林大学的美誉度大大提升。

  开设“大国三农”通识课程,农史专家樊志民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依托农高会、中国农民丰收节、小麦文化节、国际马拉松等,做好农耕文化的推介展示。出版《中国农业通史•图文版》。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陕西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获第三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1项。

规划行为文化 提升师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学校注重文化熏陶、文化感染、文化启迪,切实让大学文化潜移默化成为师生的行动自觉和使命担当。

  出台《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连续举办高层次人才理想信念与国情校情研修班,新进教师延安精神暨理想信念专题培训,实施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筑牢立德树人思想根基。

  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立思政类学生社团40余个,举办“青马工程”学员培训、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红鹰训练营等。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制定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举办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暨巡回演讲。

  举办“品味西农”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节、学术活动周、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学术竞赛、科研能力训练等活动,提高师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美育教育,持续开展“校园之春”和“金秋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大学创业服务站”和“大学生创业训练园”,打造培训、训练、孵化、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实践园区。丰富第二课堂,探索形成“万名学子进万村”“秦岭青年使者”“渭河徒步考察”“大学生村主任助理”等实践品牌,连续多年荣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强化学风养成,建设“优良学风示范班”建设,开设“一周一师”“一周一名师”“走进校友”等栏目,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对面”,举办“8T11知行论坛”,组织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我最喜爱的好老师”“十佳毕业生”“最美校园守望者”,广泛宣传师生典型219人次。

用好网络这个最大增量 传播青春正能量

  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管网治网用网能力和水平,唱响网上主旋律。

  加强网络媒体平台建设,建设“新闻网,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抖音,人民号、澎湃号、今日头条、QQ空间、B站、百家号”等载体,加强与人民网、新华网、陕西传媒网、陕西农林卫视等网络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宣传平台。

  完成新闻网和英文网站改版,学校新闻网连续多年获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荣誉称号。官方微信综合排名最位列全国高校前列,许晓东教授在病毒界中发现朊病毒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6亿人次。微视频将镜头聚焦师生和教学生产一线,拍摄《一所画中的大学》《托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赵洪璋:麦济苍生》《李振岐:窑洞院士》《周尧:雕虫人生》等微视频,对外影响力逐步增强。实现校园广播的网络信号传输,“蜻蜓FM校园”官方微博位居高校收听榜前列。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成立网络评论中心,制定《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组建了一支70余人的覆盖师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撰写各类评论文章百余篇,累计转载和评论次数超过10万条。

  成立新媒体联盟,做到重大新闻事件的“同声共鸣”“同频共振”“同步推进”。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展网络教育名师培养、网络名师推荐征集,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安全素养。发挥中宣部、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直报点作用,累计报送各类舆情信息2000余篇,学校获舆情信息工作先进集体4次。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