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焦点

【西农奋斗者】(23)“一麦相承”为苍生(8)

赓续不断 风流今朝

  学术的积累与继承,必然伴随着学科队伍的培养、壮大和连续。立志献身小麦育种事业的科技群体,相继接力传输,汲取前辈学术之精华,负重任,迎挑战,长期的育种实践,使队伍锻炼、提高、壮大和成熟,手段途径逐渐多全,项目设置内延外伸。同时,众课题组分别深入染色体工程、分子生物学、转基因品质测试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有分有合、相互协作的学科群。

  2018年8月,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相关论文在《科学》杂志在线刊发。经过13年努力,来自20个国家73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终于绘制完成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我校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卫宁教授团队作为中国唯一参与并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团队,完成了其中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这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取得的重大成果。

  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会8月16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以一种叫做“中国春”的小麦遗传研究模式品种为材料,研究整合了21条小麦染色体参考序列,获得107891个基因的精确位置、超过400万个分子标记以及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信息。科学家相信,小麦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完成,可帮助培育出抗旱、抗病和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会指出,全球人口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96亿,小麦产量需每年增长1.6%才能满足未来需求。

  宋卫宁教授,澳大利亚籍,我校农学院博士生导师,2006年2月以色列海法大学进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身份全职回到农学院工作。在国外期间,宋卫宁就积极与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磋商,来校后不久正式加入该联盟,并成为联盟决策委员会唯一中国成员。 

  2019年1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我校协同完成科研成果小麦基因组图谱研究获评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才济济,各领风骚——

  有从事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的陈耀锋教授;

  从事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刘曙东教授;

  致力于小麦诱发突变与生物技术育种王成社教授;

  从事小麦分子生物学研究、小麦新品种选育、杂交小麦研究的柴守诚教授;

  开展小麦遗传育种、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等研究与推广,如今活跃在“一带一路”上的张正茂教授;

  开展小麦常规育种、小麦太谷核不育利用育种等的王瑞研究员;

  开展常规小麦遗传育种、抗逆转基因小麦分子育种等研究的闵东红教授;

  从事小麦和生物能源作物柳枝稷的遗传改良的奚亚军教授;

  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机理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的马翎建教授;

  开展小麦抗旱节水及产量潜力的生物学基础、种质创新及遗传育种研究的胡银岗教授;

  从事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宋喜悦教授;

  开展小麦遗传改良与新品种培育的李学军教授;

  还有历经17年培育出黑、紫、红、蓝、绿、白等各种颜色类型的特异质小麦的何一哲副研究员及其团队。他选育出的高铁锌小麦“秦黑1号”,其育种技术和配套栽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已相继列入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项目。2017年7月20日,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将“特殊类型小麦—彩色小麦”列入新颁发的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内容。

  还有,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王中华博士,这位先后在华南农业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完成博士后,继尔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从事植物表皮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美国南达科他州大学从事作物种子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业界“大咖”,于2011年初正式回到我校农学院工作;

  还有培育出国审小麦品种,去年被学校破格评为教授的孙道杰博士,有高翔教授弟子、今年刚培育出国审品种的董剑副研究员,有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已经培育出“西农805”省审小麦品种的王长发博士,有王辉老师的高徒冯毅博士,有从澳大利亚回来的新生力量高欣博士等等……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种子是丰收的希望,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兼济天下、泽被民生的志向。几代科学家的顽强拼搏,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农林科大人用辛勤的汗水育成了撒遍北方大地的金色良种。

  目前,“西农511”“西农529”“西农585”“西农822”“西农538”“西农219”“普冰151“等一批新品种又已崭露头角。大片的试验地里、示范园中,一株株饱满的“西农”麦穗在金色的麦浪中,摇曳散发着无尽的丰收喜悦。


校党委书记李兴旺在我校北哈示范园考察小麦长势


校长吴普特、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林惠青、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校长叶斯波洛夫共同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人才培养基地揭牌

  2016年11月,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我校联合丝路沿线12个国家59所大学共同发起组建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随后,我校陆续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先后建设了以小麦为主要作物的4个示范种植园,其中阿拉木图哈中现代农业示范园试验种植的冬小麦比当地传统小麦增产80%。西农的小麦,在丝路国家广受欢迎,赞誉一片。

  播友谊之种,担国家使命。这些已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

苦乐年华情怀浓 山川大地著华章

  万字言表不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工作者走过的八十余年春秋年轮。

  作物育种可用四个字形容:苦乐年华。当一个人选定农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方向时,就注定工作间在田间,终生将与土地为友,农村、农民将毕生相伴,苦、脏、累,还有枯燥,这些都构成工作的常态;风霜雨雪,酷暑严寒,都要应对。没有寒暑假,没有上下班。此外,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琐、重复及失败。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科研工作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要选育出一个品种,没有八九年甚至十几年的付出是不可能的。 

  一片冰心在玉壶,麦花香里说风华。西北陕西杨凌,一个实在太小太偏的地方,农村包裹、远离城市,曾经在二十多年前落后的如同一个小村落。当所有人都在向往都市繁华的时候,这样一群小麦育种工作者却执着地选择了这片土地、选择了农村和农民。他们钻进纵横交错的沟壑里、乡野间,与黄土烈日风霜为伴;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8小时之外,将青春和年华献给了这片黄土地;他们质朴如庄稼汉,心系民生、胸怀祖国,将所学奉献给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家国情怀浓似火,山川大地著华章。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国家,有拳拳赤子的担当,才能挺起脊梁。身居小城,胸怀天下,他们——一代代小麦育种工作者守望相传,终将数十年秉承不舍的西农精神,化成了金灿灿的麦种、绿苗苗的麦田,在长城内外、长江南北播种生辉。他们扎根西部,默默耕耘的的精神光芒,在黄土高原上熠熠闪光,照亮了中国西部的天空。他们的奋斗和智慧,成为提速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响亮的音符,成为激荡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段绚美诗篇。

  过去40年间,我国小麦单产从1978年的1840公斤/公顷提高到2017年的5410公斤/公顷,在全球范围内已处在较高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优质、营养、健康的小麦日趋成为民众的需要。过去是吃饱,如今是吃好。这将成为我们小麦育种工作者新的命题和发力点。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从农业始祖后稷在这片土地上洒下第一粒种子开始,到今天,成千上万农业专家在这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农业良种,这片土地一直承载着农科新成果的研发与推广的神圣使命。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更需新作为。汇全校科技之智,扬小麦育种之长,举专家学者之力,西农人正奋斗在阡陌纵横的祖国大地,谱写着乡村振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新篇章。

  徜徉古老的邰国故园,依旧禾苗青青;放眼蜿蜒的渭河之水,不息流向东方。时空风化不了千年的记忆,日历记载着盛世的辉煌,麦香阵阵,秦风习习,不断吹来后稷传人教民稼穑的嘹亮新曲。

  金色的种子从这里洒向长城内外、“一带一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后稷故土上的新一代小麦育种工作者,将传承着永恒的精神符号,饱蘸忠诚与坚守,向中国、向世界尽情讲述——西农的故事和中国的故事!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