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回顾
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 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
——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回顾
合校15年来,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大局,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学校发展服务”为宗旨,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5年召开的合校第一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会议确立了“以外促内,开放办学”的指导思想,2011年召开的合校第二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实施“国际化战略”,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办学力度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大力拓展校际合作
加强校际交流,扩大人才培养合作领域,提高对外交流层次和水平,是我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一环。
合校以来,我校共与38所国境外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目前已与32个国家或地区的135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就人员交流、科研合作、硕士生与博士生合作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合作院校中包括世界排名(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新闻周刊)前100位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普度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麦吉尔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西澳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等13所高校。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我校通过加强留学服务工作,开发国际联合办学项目,鼓励支持学生出国留学或“游学”。2012年,学校启动了“本科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选派了71名同学到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学、默多克大学、美国的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等四所大学访学,2013年加大访学力度,共选派125名本科生赴国外六所大学访学。该项目的实施,为我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良好基础。2000年我校仅有12名学生出国(境)攻读学位或参加校际学生交流活动,2013年达到360名(其中国家公派项目录取125人,国家公派外各类项目共派出235人次)。
我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首批签约单位,学校认真组织,成绩突出,多次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表扬。自2007年实施该项目以来,已经累计有945名学生被录取,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532人,占总人数的56.3%;联合培养博士413人,占总人数的43.7%,为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奠定坚实的后备人才力量。此外学校还利用校际合作关系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等,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等16所高校签订了学生“2+2”、“3+X”、“3+2”等联合培养协议,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展了三期“优等生项目”。2009年开始每年接收美国奥本大学师生5人来校进行为期5周的访问,与同专业研究生同堂授课。
提升学术交流层次
近年来,我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来访人数连年增加,范围更广,2000年以来累计共邀请近万人次国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2013年共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芬兰、德国、荷兰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计268批1141人次,是2000年来访人数的近5倍,是2005年来访人数的2倍多,其中副高职称以上人数(741人次)是2005年(134人次)的5倍多。
近年来学校各类国际学术讲座异常活跃,平均每一天都会有一场报告会,大大拓宽了我校师生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学术交流水平。来访专家学者的层次不断提高,不同身份的专家、学者访问交流,学术氛围更加丰富。
合校以来,先后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近30位世界著名大学(世界排名前100名)校长、80余位国际组织负责人等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包括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墨尔本大学工程学院院长Iven Mareels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Law Sidney Edward教授、美国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Mario Capecchi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Richard Roberts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朱健康教授等国际著名的高水平科学家,又有诸如缅甸总统吴登盛、哈萨克斯坦前总理捷列先科、美国农业部前部长Ed Schafer先生、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前部长Yvon Martel先生等政府政要。
合校以来,我校共聘请200余人次长期外籍教师为我校学生讲授英语以及专业课程,执行外国文教专家重点项目100余项,涉及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生命等专业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由合校初的几十万元达到了2013年度的2200余万元。获批外籍专家项目经费由合校初的几十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531万元,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推进了学校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加快了学科建设步伐,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大力引进国外智力,促进了我校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和项目合作。我校先后申请获批了“植物病理学创新引智基地”和“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培育)”两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后成立了“中美水土保持研究中心”、“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中英可持续农业创新协作网”中国秘书处、“中日杜仲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普度大学联合研究中心”和“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 ”、“美国奥特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研究联盟”等八个国际合作平台,依托平台申请获批的中英合作项目“改进养分管理,减少非点源氮污染”、中美合作项目“中美牧草抗旱耐盐基因定位及转入”、“普那菊苣天然产物提纯鉴定”、中澳合作项目“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我校举(承)办相关国际学术组织的年会、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议规格和档次不断提升,办会水平逐步提高,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呈现百花齐放的可喜景象。2000年至今,共主办和承办重要国际会议60余个。
2006年,我校在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加农业大学校院长论坛”的基础上,倡议举办“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200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等4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二十多个科研院所的50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论坛学术交流。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已形成品牌,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也是我校师生参与面最广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之一。
近年来还成功举办了“国际葡萄与葡萄酒高级研讨班”、“国际苹果研讨会”、“木文化国际研讨会——古木文化产业和遗产保护与修复”、“国际牧草、草坪草和能源草种质资源研讨会”、“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大会”、“旱区农业高效用水国际学术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我校师生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研讨,极大地开拓了学术视野,促进了学科建设与发展。
2005年国家授予我校一定的外事审批权以来,出国(境)教职工人数跳跃式增加,2000年60余人次,2005年93人次,2010年332人次,2013年达到417人次。2006年至2013年,共为331批来华外籍人员(共813人次)发放被授权单位签证通知表,保障了各类外籍教师项目和重要国际会议的顺利执行。
借鉴国内其他高校海外培训工作经验,学校利用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自2009年以来连续五年选派管理干部百余人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培训,学员们从中美大学比较、大学的角色与职责、大学管理系统结构与功能、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此外,研修学员还到美国联邦教育部、马里兰大学推广中心、示范农场等地进行了业务考察,学习了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高效管理和有序运行的成功经验,开拓了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为管理队伍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根据学校整体工作发展要求,设计不同专题培训项目。2011年4月,学校组织相关试验示范站(基地)首席专家以及管理人员共19人赴美进行了为期21天的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培训,进一步提升学校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工作管理水平。
2011年选派了20名教学管理干部赴澳大利亚悉尼肯特培训中心进行培训,2013年9月份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了第二期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高水平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推动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