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媒体我校

《西北在线》王辉:痴迷的“麦田守望者”

记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辉教授

编者按

做好农业科学家宣传工作,对于推动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三个陕西”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按照陕西省委领导要求,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驻陕、省级和西安市有关媒体对农业科学家群体进行了集中采访。本报从即日起,在“追赶超越争上游”专栏专题中增加“农业科技专家篇”,连续刊发记者深入实地采写的相关报道。大力宣传王辉、王鸣、李玉山等一大批农业科学家勇于挑起中国农业科学发展重担、担起民族脊梁的伟大抱负和对农业科学的执着追求。通过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打造时代楷模、推动陕西追赶超越争上游加油助力。

初见72岁的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皮肤黝黑,身材粗壮,精神抖擞,虽为教授,却没有教授的书卷气,语言朴实无华,更像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

为了50多年前一句“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的话,他成了一个痴迷的麦田守望者。50多年后,他选育的“西农979”,以抗冻害、抗倒伏、抗病害、早熟性、高稳产、高商品率等特性,成为小麦良种中的良种,年实际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2012年跻身全国六大小麦主推品种之一。王辉教授也成为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奖者。

“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

10月的陕西杨凌正是小麦播种的最佳时节。72岁的王辉,像往年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学校里的试验地,胳膊下夹着笔和记录本,一手拿着装着金色麦种的小信封。他一边撒,一边说:“小麦育种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特别仔细。”试验地里一行行标签、笔记本上一个个数据,记录了一个个品种成熟的历程,也写满了王辉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的科学态度。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王辉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受父辈影响,他从小就与农业接触。对王辉来说,小麦大丰收,农民得实惠,就是对他的最好激励。青少年时期,没粮吃、饿肚皮的情形深深烙在王辉的心里,“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这个单纯的愿望支撑了他一辈子。填报大学志愿时,王辉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中填上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

1973年,王辉回到母校,跟随赵洪璋院士从事小麦育种。先后培育出北方第一个抗赤霉病品种“西农881”,“西农65”和“西农85”等多个品种。

有了前期工作的积累,1987年,王辉在育种教研教学的同时,开始独立在两亩试验地里搞起了育种研究。从此,戏称自己是“光杆司令”的王辉在地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始了漫长艰辛的探索。常规育种所需的经费和设备少,他常常从自己的工资里抠点钱出来买些试验用品,设备通常从家里“顺手牵羊”,或从亲戚那儿“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人手呢,常常是老婆、孩子、亲戚。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他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诞生。此后,他像一颗倔强坚韧的麦子,生根发芽、分蘖吐穗。

2012年夏天,由王辉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农979”在黄淮流域小麦主产区大获丰收,平均比其他品种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西农979”更是在河南驻马店创造了百万亩单产超千斤的纪录。“西农979”在黄淮麦区的优势表现,使其一跃而成为河南省第三大小麦种植品种,跻身全国十大小麦主推品种之一,覆盖陕西关中、河南、皖北、苏北、鲁西南等黄淮麦区。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以及新品种示范园的建立,“979”在黄淮麦区的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在做好良种推广的同时,王辉团队加强与良种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一天不看见自己的麦子,我这心里就不踏实”

每年的王辉教授,9月初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10月播种,冬春季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分类收获、晾晒,7月室内考种、室内选择和试验总结,8月试验安排,再回到9月的整地。如此年复一年。

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假期,王辉都在忙碌中度过,“五一”做杂交,“十一”播种。暑假,在实验室里,寒假,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关中麦区。

几次在麦地里,王辉因为长时间蹲着晕倒在地。医生反复告诫不要长时间工作,但他却说,“小麦育种必须深入田间地头,一天不看见自己的麦子,我这心里就不踏实。”晕倒的事,他老伴至今都不知道。

早出晚归是王辉工作的常态。在杂交、收获和晾晒时节,由于抢时间,他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饭由家人送到地里,有时出门时就自备干粮。工作的忙碌,使王辉由最初的顾不上吃早饭养成了现在不吃早饭的习惯。

每年夏季的高温时节,师生们总是会看到王辉拿个凉草席,睡在晒麦场上,亲自守护着自己辛苦一年的宝贝,不容出半点差错。王辉的一名助手兼研究生说:“王老师吃苦精神好,再苦再累,他从不吭一声,总是埋头苦干。他一个心眼扑到工作中去,节假日、星期天都在办公室,他已经是我们小麦研究室办公室的常驻办公人员。他搞试验、讲课、下乡,不论搞啥,都一板一眼,仔细认真,从不应付,这才是他之所以取得成绩的关键。

“退而不休再育新品种,亩产量再上新台阶”

“西农979”是王辉历时18年选育,2005年通过国审,具有抗冻害、抗倒伏、抗病害、早熟性、高稳产、高商品率等优异特性,十分适宜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种植。

979单粒穗重1.3克,1亩地有43万穗,亩产559公斤;如果将单粒穗重提高到1.8克,每亩以40万穗计,亩产将达到720公斤。“在现有优质高产的基础上,我想进一步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王辉教授说,但要增产,只能在小麦穗重上做文章,现实却是大叶片大麦穗,小叶片小麦穗。叶子大了,穗数会减少,难以实现增产,“小叶与大穗成为我们要解决的新矛盾。”

在保证现有每亩穗数的前提下,必须在提高小麦叶片的光合效率上下功夫。为此,王辉教授在今年的秋播中,设计安排了一大批提高单粒穗重方面的新材料。“很难说这个新梦想何时能实现”,王辉教授说,只要身体允许,试验田照常去,明年10月播种照常来。育种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他要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传给年轻人,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总有一天能实现梦想。

这个梦想伴随和支撑着王辉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在小麦育种事业上,也支撑他在自己的天地中继续耕耘,乐在其中。“百岁老人、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先生坐着轮椅还要去试验田呢。我才70出头,一步步干吧。”

原文链接:http://www.xbxxb.com/html/2015/tongxun_1023/113486.html

编辑:0

终审: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