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媒体我校

《陕西日报》科教强·中国梦:王辉教授的丰收梦

陕西日报 20130507 第10版

  4月19日,一场难得的春雨让气温骤降,像往常一样,2012年陕西科技最高奖获得者、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早早地到了自己的试验地,踏着泥泞,他和助手们走进地里,仔细观察每行小麦、每个株系结构、叶片形状、抽穗、开花情况,并进行详细记载,要一直观察到天黑不能看清楚才回家。

  现在正是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观察记载完这片20亩的试验地,需要三四天时间。对王辉和他的团队来说,这是常事,因为从小麦拔节起身到收获前,这样的观察记载要反复4次。

  小麦育种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特别仔细。试验地里一行行标签、笔记本上一个个数据,记录了一个个品种成熟的历程,也写满了王辉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的科学态度。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王辉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受父辈影响,他从小就与农业接触。因为家在杨凌,他高中时知道了地处杨凌的西北农学院,也知道学校有个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没粮吃、饿肚皮的景象和感受深深地烙在王辉心里,也让他对“无粮没势,有粮才有势”这句老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抱着“学农业科技,不再让乡亲们饿肚皮”这个单纯美好的梦想,王辉报考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1973年,王辉回到母校,跟随赵洪璋院士从事小麦育种。先后培育出北方第一个抗赤霉病品种“西农881”,“西农65”和“西农85”等多个品种。

  有了前期工作的积累,1987年,王辉在育种教研教学的同时,开始独立在两亩试验地里搞起了育种研究。从此,戏称自己是“光杆司令”的王辉在地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始了漫长艰辛的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他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诞生。

  对于从事小麦育种整整四十年的王辉来说,可谓一辈子和植物打交道,王辉说:“植物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受自然条件限制,要育种一个好品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就拿他们团队培育的“西农165”品种来说,2013年刚刚通过陕西省审定,产量550公斤-600公斤,比对照品种提高6%,一亩地可增产30公斤-40公斤,而这个品种的培育就花了11年。目前他们正在挑选更好的株系扩大繁殖,在陕西关中灌区进一步推广,提高陕西粮食产量。

  育成一个好品种不容易,而要在主产区推广开难度更大。填补了黄淮麦区冬性早熟高产优质品种空白的国审小麦品种“西农979”,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800万亩,就是王辉团队积极探索的政府、科研人员和企业相结合推广模式的成功应用。

  2012年夏天,由王辉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农979”在黄淮流域小麦主产区大获丰收,平均比其他品种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西农979”更是在河南驻马店创造了百万亩单产超千斤的纪录。驻马店市也由过去的粮食中产区一举发展成为优质高产麦区。“西农979”在黄淮麦区的优势表现,使其一跃而成为河南省第三大小麦种植品种,跻身全国十大小麦主推品种之一,覆盖陕西关中、河南、皖北、苏北、鲁西南等黄淮麦区。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以及新品种示范园的建立,“979”在黄淮麦区的推广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在做好良种推广的同时,王辉团队加强与良种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从1997年独立主持小麦育种,至今王辉已推出了10个优良品种。但王辉对自己的定位是:有一定育种理论和经验的学生,新的方法和技术需要不断学习。

  近年来,国内育成了不少小麦优良品种,但产量一般徘徊在550公斤左右,一直处于爬坡阶段,没有大的突破。

  王辉深知,要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高产量,培育品种是关键。如何在优质高产多抗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品种的产量潜力。他认为,如果不从方法、材料、品种类型上突破,要提升产量在目前阶段很难实现。为此,从2002年开始,王辉带领团队采用常规优化育种方法,在优质、多抗的基础上,围绕大穗、小叶类型开展研究。王辉希望,通过180个品系的比较试验,遴选出具有更大增产潜力的好品种。

  育种工作就是接力赛,要不断推出优良品种,除了年复一年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忙乎,还要慧眼识珠,才可能选育出优良品种。在很多人眼里,实在是单调而枯燥,但在王辉看来,每年从小麦入地到收获,都孕育着希望,他的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通过团队的不断努力,培育出比“西农979”适应性更好、产量更好的新品种,亩产能够达到800公斤,实现小麦育种新的突破。

  这个梦想伴随和支撑着王辉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在小麦育种事业上,也支撑他在自己的天地中继续耕耘,乐在其中。

http://esb.sxdaily.com.cn/shtml/sxrb/20130507/201506.s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