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评选结果公布,我校资源环境学院贾汉忠教授榜上有名。
贾汉忠教授测定土壤样品中的自由基 杨倩 摄
80后的贾汉忠教授,个子不高,肤色尚黑,戴着一副眼镜,眼神睿智且充满幽默感。2017以来,他像一头健硕的黄牛一样,在西农默默而奋力耕耘,在科研、教学与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回首来时路,他还是当初的简单想法:“来西农,就是想要做点事。”
引领土壤修复新风向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从小对土壤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提及为何专注于土壤修复研究时,贾汉忠说道,在新疆出差的时候,他目睹了油田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导致周围土壤遭到严重污染。这一幕深深触动了贾汉忠,“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找到有效的土壤修复途径,以恢复土壤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贾汉忠的科研之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2014年,土壤污染调查结束后,贾汉忠将自己采集回来的土壤样品,尝试着放到他所管理的电子顺磁共振仪器中,看似与仪器分析目标毫无关系的土壤,却意外地“擦出火花”。贾汉忠竟然在土壤中发现了一种“活性物种”——持久性自由基,“它可是小物质、大能量”,他骄傲地说,“这种物质就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转化降解,从而实现土壤的修复”。
贾汉忠自此长期深入水土中典型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去除技术、土壤外源碳(微塑料、生物炭、生物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效应等领域研究,在环境自由基的形成过程、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工作。
“选择来到西农,简单来说就是想要做点事。”2017年底,为了实现“做点保护土壤的事”的追求,贾汉忠来到西农,在学院的安排下加入祝凌燕教授带领的“水土圈环境化学与污染诊断创新团队”,开始科研新征程。
在西农的六年时间里,贾汉忠教授代表性研究成果丰富,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全球变化生物学》《水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100余篇。主编中英文专著3部,申请国家发明型专利22件,制定团体标准1部。贾汉忠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基金20余项。特别在“持久性自由基”的研究中,贾汉忠目前在该领域的文章发表量,处于全球三千多名学者中的第一位。
面对所取得的荣誉,贾汉忠教授坚信“成功是99%的汗水,再加上1%的灵感”。当记者问起他的日常,他颇有些无奈,“怎么形容忙的程度?大概是打个球都得掐着时间吧。”从早7点50到晚10点半,贾汉忠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但热爱科研所带来的成就感,让我从不觉得辛苦。”
培养更多“土”人才
“我希望以后能够跟随贾老师,在土壤修复领域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一节课后,我校资环学院2021级大三学生王彤彤向记者表达了心声,她说贾汉忠老师科研成果丰硕,在上课过程中非常注重调动和启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是自己心中的“偶像”。
贾汉忠教授不仅注重科研领域,在教学上更是尽心尽力。“科研和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学会给科研带来灵感,科研又会反哺教学。”为推动知识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他将环境与土壤两门学科有机结合,设立《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土壤退化修复与重建》两门课程,亲自编写教材,为学生全面认识土壤健康与环境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当被记者问到在教学上取得过哪些成绩时,贾汉忠教授连忙纠正:“教学不是追求个人成绩,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教学成绩不是几篇论文、几张奖状就能体现出来的。”他认为,教学最大的目标就是学生通过上他的课,搭建起知识的框架,并对这个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发展有了新的方向,“所谓的‘成绩’也只是为了让课程上得更好。”
带着这样的初衷,贾汉忠这位“土教授”,引领越来越多的学生踏上了这条“土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土人才”。
资环学院副教授祝可成,师从贾老师近十年,如今已是土壤修复研究领域的青年骨干。祝可成说,在他的成长之路上,贾老师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贾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这里我经过系统的训练、加上持续地学习和实践,为我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博士学习期间,祝可成就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挑战,“我先是参与了项目设计、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和报告撰写,培养了独立研究的能力。后来,在贾老师的帮助下,我开始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积累学术成果。”
目前,祝可成已发表SCI论文34篇,申请专利1项,主持科研项目2项。在贾汉忠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其他学生们的梦想也不断开花结果。
六年里,贾汉忠已毕业和正在培养的硕博士共33名。其中,学生王志强曾获得清华大学“钱易环境奖”,刘丽斌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有10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1位学生获校级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奖,祝可成获得我校环境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授权以来第一个省优博。
贾汉忠教授的学生们毕业后或者留校,或者入职高校,还有不少学生在环境保护、土壤、肥料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对此,他也只是谦逊地表示,这是学生们自己做出的成绩,付出了努力自然有回报。
带出一支创新团队
2021年起,贾汉忠任学院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管理,协助院长分管学科建设工作。
资环学院研究生专业多、规模大、管理难,面对挑战,贾汉忠积极作为,出台了近20项新制度,为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活力。尤其在学院研究生招生上,他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吸引优质生源。
“很多本校学生考研择校时,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更好,对我们学院的科研实力不清楚。通过组织学科介绍会、师生见面会,让本科生了解到我们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实验资源等,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好让他们在西农这条‘土路’上继续‘生根发芽’!”贾汉忠还带领学院老师走访各个学校,并通过b站、中国教育在线等线上平台进行招生宣传,越来越多的外校学生推免或报考到西农的资环学院,学院生源质量稳步向好。
除了做好管理工作,他内心里还是想实实在在带出一支科研团队。
刚来学校,贾汉忠就创建了土壤健康与环境修复小组,凭借丰富的知识框架以及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贾汉忠为大团队注入了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让团队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
“贾老师对科研十分热爱,十分纯粹。他在实验室的时间比在家多,陪我们的时间比陪家人多。贾老师一直都对科研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同时坚持创新,不断开展新的方向,为我们团队树立了科研人应有的楷模。”团队成员、博士后王志强说道。
“团队就是搭伙搞科研。”贾汉忠说,团队的核心在于协作与传承,既要发挥1+1>2的合作效果,又要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后人不断创新。在博士生倪正的眼里,土壤健康与环境修复团队的项目一环套一环,“大家常常待在实验室里一起努力,凝聚力非常高,真的是目标一致、众志成城。”
在贾汉忠教授的带领下,该团队长期致力于土壤污染修复,与其他团队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不断创新探索。通过对10多个省市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该团队在环境持久性自由基、土壤碳的转化和稳定、根际土壤活性氧自由基等方面接连取得重要进展,2023年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2项。贾汉忠表示:“团队下一步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国家‘新污染物治理’‘盐碱土改良’‘双碳’等国家需求,争取大项目、发表大文章,继续开展有组织科研。”
科研、教学和团队建设上都想做点事,结果就是一个字“忙”,但贾汉忠教授却乐此不疲。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