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至县永红林场护林员到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博士,从西北林学院院长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50年来,陈存根朝乾夕惕、恪尽职守,耕耘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培养人才并建言献策。
“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一生追求的梦想。”72岁的陈存根校友饱含深情。
青年护林员的困惑与思考
位于秦岭北麓的国有林场——永红生态林场,东依陕西省楼观台试验林场,西接眉县汤峪林场,南邻小王涧林场,北沿山基线与平原相接,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28公里,是黑河重要的涵养林保护区。
1970年,周至县翠峰镇史务村18岁青年陈存根有幸成为刚成立的永红林场工人,从此,他就在这个家门口的林场当了一名护林员。
当时,国家大力进行经济建设,木材极度紧缺。老百姓盖房需要的木材要凭票购买,但很少有人能申请到木材指标,因此盗伐木材现象非常严重,“无数个白天与黑夜,我们和偷盗者像捉迷藏一样在林区周旋斗争。”陈存根回忆道。
也正缘于此,陈存根走遍了方圆50公里林场山山沟沟,发现整个林场是“荒山虽绿,绿山无树,有树无林,有林无材,好木材只在深山和高山地带才有”的状态。由于护林任务繁重,林场很少经营,加之管理水平低下,无力满足国家和广大群众需求。
单纯护林不是长久之计,要改变林场面貌,就要学习森林培育知识。工作半年后,陈存根通过学习《林场经营规程》《陕西林业科技》等书刊,增长自己的“本事”。但林区群众生活困难,以及过度采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始终让青年陈存根触目惊心,如同梦魇。
仰望巍巍秦岭,陈存根苦苦思索并希望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既能从林地上源源不断生产出优质木材,又不破坏林区生态环境;既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又富裕人民群众生活,让青山常在、溪流常清。”
从护林工到留学博士
1972年,勤奋好学的陈存根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机遇:被永红林场推荐到西北农学院林学系造林专业学习。他如饥似渴学习林业科学知识,3年顺利毕业后分配在陕西省林业研究所工作。在林研所工作期间,作为陕西省驻榆林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队长,在原榆林县芹河公社红墩大队蹲点,并承担省级科研课题《陕西榆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网营造技术的研究》。四年蹲点期间,他或徒步、或乘手扶拖拉机、或坐毛驴车,走遍了榆林长城沿线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四县的浩瀚沙地,顶风冒沙开展飞播造林、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与同伴合作在《植物分类学报》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榆林叉子圆柏新变种”。在一线实践中有感科研能力不足的他又以综合排名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西北农学院“森林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森林生态学家张仰渠教授。
读研期间,陈存根就是师生眼中的“拼命三郎”:为了更好地阅读外文资料,他苦练德语,自学英语,北校区4号教学楼台阶教室旁的小树林,记录了他晨读练习口语的朗朗声;为了攻克高等数学难关,樊映川教授编著的线装高等数学习题集他都翻得散了架,用过的作业本摞起来有半人高,以致于老师一出题,他就能说出答案;西北林学院刚刚建成的孤零零的教学楼里,他一边拍打叮咬的蚊虫,一边用手摇计算机处理海量数据。
为了获得详实的野外调查数据,陈存根经常“天不亮就出发,满天繁星时才回来”。一次,他去铜川看望爱人和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推门进去后,孩子竟怯生生跑回去,喊着:“妈妈,有个叔叔来找你。”这让陈存根十分愧疚,但他一如既往投入学习。1982年,陈存根以优异硕士学位论文和留校工作回报了关爱他的亲人和师长。
“但我心中的困惑仍未找到答案。”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的陈存根获得国家公派留学机会,“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森林经营管理之国去学习”,以“洋为中用”为科研目标,他在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深造并完成《中国森林植被学、立地学和培育学特征分析及阿尔卑斯山山地森林培育方法在中国森林经营中的应用》博士毕业论文(德文),还出版专著《中国针叶林》(德文)和《中国黄土高原植物野外调查指南》(英文)。
1987年底,陈存根谢绝国外导师的诚恳挽留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中心的热情邀请,满载收获“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土地——陕西,回到了母校——西北林学院”。
学成归来践初心
“欧洲茂密的森林植被、优美的生态环境,时时刻刻提醒和激励着我发展祖国林业、建设美丽家园的美好憧憬。”站在母校大门前,陈存根不由得回望秦岭,16年前的愿望更加清晰:“改变我国落后的森林培育管理方式,让家乡荒山披绿装、浊水变清泉,让青山苍松碧翠,让溪流鱼翔浅底,让父老乡亲过上生态宜居、富裕舒坦的日子。”
陈存根给学生讲授“森林生态学”“森林经营学”等课程,亲自编写并首次开设“城市植物生态学”课程。为了弄清陕西森林植被的详细情况,他带领学生翻越秦岭山脉的山山水水,踏遍陕北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足迹遍及三秦大地。“风餐露宿,流血流汗,饥肠辘辘,疲惫不堪,以及遭遇野猪、黑熊、羚牛、蛇类等野生动物,那种紧张与忙碌、艰辛与惊险、欣慰与喜悦,也唯有亲历者方能体会。”回想起当年野外调查的情形,陈存根至今仍历历在目,激动不已。
通过多年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陈存根认识到,与农耕、牧业、渔业有很大不同,林业生产周期长、恢复重建慢,必须遵循森林发展演替规律。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陈存根与同事、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规律的认识越发明了:作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光、热、水、土、气;有乔木、灌木、草本、苔藓、地衣;还有依赖森林生态系统生存的野生动物、微生物,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
“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陈存根说,只有将生产活动融入到对生态系统保护与促进可持续发展中,才能解决人类需要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矛盾。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为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1987年到1999年,陈存根持续奋战在林业生态学教学科研一线,先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主持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和中德国际合作项目,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林学会劲松奖、国家林业部优秀司局级干部、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留学归国人员。期间,他先后出任西北林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学院副院长、院长。他在科研上形成的崇尚科学、遵循规律、统筹兼顾、坚持原则、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和工作作风转化为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为西北林学院人才培养和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魂牵梦萦美丽中国建设
1999年下半年,陈存根调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从此离开高校步入政界,先后在陕西省教育工作委员会、陕西省委组织部、人事厅和省编办、原国家人事部、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大、原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担任主要领导,并成为党的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但我仍然心系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在母校支持下,陈存根决心把所学专长贡献给国家,通过指导研究生,为美丽中国建设培养人才并建言献策。既要做行政管理,又要指导学生科研,岂不矛盾?陈存根说,“少些应酬,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做到兼顾。”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卫伟提起导师陈存根,感动之余钦佩不已。2001年从西农本科毕业后,卫伟报考了陈存根的硕士。开学不久,卫伟到西安找当时在省人事厅工作的导师讨论开题,“正值午休,陈老师就在办公室里闭门、关掉手机,和我讨论起来。”毕业答辩前,卫伟收到导师托人带回来的论文,“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连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失误都指出来了。”硕士毕业后,卫伟想报考中科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又亲笔写推荐信。卫伟说,从导师身上,他学到了一个科学家的求真务实,学到了做人的真诚平和与理性。
1999年至今,陈存根指导培养国内外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人,现在都已经成为林业和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木骨干。
“参加工作以来,自己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从未有丝毫懈怠。”陈存根说,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些年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尽绵薄之力。”
2018年1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陈存根加紧筹备结集岀版自己50年来在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一年努力,《森林•环境与管理》丛书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森林固碳与生态演替》《林木生理与生态水文》《森林资源与生境保护》和《森林经营与生态修复》4个分册,以及由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基于森林资源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本专著。
系列丛书有机联系,互为依托,形成一部理论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研究著作。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说 “丛书出版正当其时”,特向广大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等予以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评价说,这些著作是陈存根先生积极向上、永不疲倦、忘我奉献、一以贯之精神的一个缩影。
2019年3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暨《森林•环境与管理》丛书研讨会上,头发乌黑、身材挺拔、笑容可亲,刚刚卸任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的陈存根向与会者、母校及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国林学会等单位赠书。“若多少能发挥这些研究成果的作用,造福国家和人民,也算是了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他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我将根据大家的意见,不断努力完善,继续鼓足干劲,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毕生的力量!”
CopyRight 2021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地址:陕西省杨凌区邰城路3号 邮编:712100 电话:029-87082230 传真:029-87082216 主管领导:李谱华 管理员:杨士同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